送浑大夫赴丰州
刘禹锡
凤衔新诏降恩华,又见旌旗出浑家。
故吏来辞辛属国,精兵愿逐李轻车。
毡裘君长迎风驭,锦带酋豪踏雪衙。
其奈明年好春日,无人唤看牡丹花。
(一)浑大夫
诗中的浑大夫指浑鐬,是唐朝名将浑瑊的第三子。浑氏家族出自铁勒族浑部,世代戍边,为唐朝的边疆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。浑瑊在德宗朝时,于平定朱泚之乱中功绩卓著,被封为河中节度使、咸宁郡王,威名远扬。受父亲荫庇,浑鐬以诸卫参军的身份起家,之后历任诸卫将军。在大和二年冬(828 年),他奉诏出任丰州刺史、天德军使,肩负起镇守北疆军事重镇丰州(今内蒙古五原一带)的重任 。浑鐬生长于将门之家,深受家族尚武传统与爱国情怀的熏陶,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毅果敢的品质,这使他成为朝廷信赖、士兵拥戴的将领。
(二)刘禹锡
刘禹锡(772 - 842),字梦得,世称刘宾客、刘尚书 。他出生于江南,家族世代传承儒学,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刘禹锡少年时代有幸得到灵澈和皎然两位高僧的指教,为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步入仕途后,他跟随杜佑,不仅获得了杜佑的教益与称赞,还在其身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。刘禹锡曾与韩愈、柳宗元一同任职于朝中御史台,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他积极参与 “永贞革新”,然而革新最终失败,他也因此被贬谪到偏远州郡,此后仕途一直坎坷不顺。直到大和二年正月,刘禹锡才得以回到京城,被授予主客郎中、集贤学士之职。在朝中任职期间,他与浑氏家族有所交集,并建立了一定的私人情谊 。刘禹锡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与豪迈豁达的性格闻名于世,享有 “诗豪” 的美誉,其诗作风格雄浑豪迈,兼具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,与白居易并称 “刘白” 。
展开剩余71%二、事件背景
中唐时期,边疆局势依旧紧张,丰州作为唐代北疆的军事重镇,战略地位极其重要,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关键防线。大和二年冬,朝廷任命浑鐬为天德军使,镇守丰州,旨在加强边疆防御力量,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。此时,刘禹锡正在长安任职,他与浑鐬及其家族有着深厚的交情,或许曾一同在浑家宅第中欣赏牡丹,度过许多美好时光。当得知浑鐬即将远赴丰州任职时,刘禹锡满怀不舍与牵挂,于是创作了《送浑大夫赴丰州》这首诗,以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、对其家族戍边功绩的赞颂,以及对其此次赴任的美好祝愿 。
三、诗词解析
(一)首联 “凤衔新诏降恩华,又见旌旗出浑家”
“凤衔新诏” 运用了晋代陆翙《邺中记》中 “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,为诏书,五色纸,着凤口中。凤既衔诏,侍人放数百丈绯绳,辘轳回转,凤凰飞下,谓之凤诏” 的典故,象征着朝廷诏书的庄重与威严,传达出皇帝对浑鐬此次任命的重视,彰显了朝廷的恩泽光华 。“又见旌旗出浑家” 中的 “又见” 二字意义深刻,浑鐬的父亲浑瑊在德宗朝时因平定朱泚之乱立下大功,被封为河中节度使、咸宁郡王;其兄浑镐在元和九年也曾担任义成军节度使 。如今浑鐬又肩负重任出征,“旌旗” 作为军事仪仗,表明浑家作为将门,再次有子弟出征戍边,凸显了浑家世代为朝廷效力、保家卫国的将门风范,开篇便营造出庄重而宏大的氛围 。
(二)颔联 “故吏来辞辛属国,精兵愿逐李轻车”
此联运用典故,“辛属国” 并非实指汉代曾任属国都尉且有边功的辛庆忌(因为辛庆忌未曾担任过属国一官),这里是以辛武贤父子借指浑家父子 。浑鐬的父亲浑瑊在代宗朝时担任单于大都护,率兵防秋,令吐蕃畏惧。如今浑鐬又要镇守丰州,如同辛氏父子一般威名远扬,旧时的下属纷纷前来送别,就像辛庆忌的属吏送别他一样,体现出浑家恩及旧吏,深受下属敬重 。“李轻车” 指汉代的李蔡,他曾在元朔五年担任轻车将军。鲍照《东武吟》中有 “后逐李轻车,追虏穷塞垣” 的描述 。这里以 “精兵愿逐李轻车”,生动地展现出精壮的士兵们争先追随浑鐬,如同愿意追随李蔡出征一般,突出了浑鐬在士兵中的威望极高,士兵们对其充满信任与拥护,愿意跟随他奔赴边疆,奋勇作战 。
(三)颈联 “毡裘君长迎风驭,锦带酋豪踏雪衙”
“毡裘君长” 与 “锦带酋豪” 分别指代边地游牧民族的首领和地方豪强 。《史记・匈奴列传》中记载 “自君王以下,咸食畜肉,衣其皮革,披旃裘”,这里的 “毡裘” 形象地描绘了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。“迎风驭” 可理解为边地民族首领在风中驱马,也可理解为他们因畏惧浑家的威名而在风中颤抖 。“锦带” 则展现了地方豪强服饰的华丽。“踏雪衙” 描绘出他们在雪中前往官衙,或在雪中参与衙参的场景 。这两句诗通过想象浑鐬到任后,边地民族首领和地方豪强对他的敬畏与迎候,侧面烘托出浑家在边疆地区的崇高声望与强大威慑力,暗示浑鐬此次赴任能够凭借家族威望与自身能力,镇抚边疆,使边疆地区保持稳定与和平 。
(四)尾联 “其奈明年好春日,无人唤看牡丹花”
在前面六句对浑鐬出征的庄重场景、个人威望以及边疆展望的激昂描述之后,尾联笔锋陡然一转 。长安的浑家宅第以牡丹花闻名,刘禹锡曾多次在诗作中提及,如《浑侍中宅牡丹》中对浑家牡丹的赞美 “径尺千馀朵,人间有此花。今朝见颜色,更不向诸家” 。“其奈明年好春日,无人唤看牡丹花”,诗人想到来年美好的春日,浑家宅中的牡丹依旧会盛开,然而却没有人能像以往一样,呼唤自己一同欣赏牡丹了 。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,以 “无人唤看” 的遗憾,将前面的激昂情绪打破,从宏大的家国叙事转向细腻的私人情感表达,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融入到春日赏牡丹这一日常雅事之中,以小见大,在赞颂友人赴边家国大义的同时,也深切地流露出两人之间真挚的私人情谊,使诗歌情感层次更加丰富,送别之情愈发真切动人 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